当前位置> 农牧热点 > 详情

西宁晚报:“一村一品”让湟中区尽显七十二般变化

2024-08-21

次浏览

八月的西宁市湟中区迎来了最美的金秋季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地里的大葱、蒜苗陆续丰收了,分拣、捆扎、装车,一整套的操作行云流水,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希望;温室大棚里,果蔬飘香,独具特色的“温室经济”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还鼓起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现代化奶牛养殖场里,自动化挤奶系统让挤奶过程高效快捷又干净卫生……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目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在这里初具规模。如今的湟中区,‘七十二般变化’的背后已有了万种可能。”8月17日,西宁市湟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莫彧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乡村振兴战略是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加快现代乡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当前,湟中区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湟中区将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富农”的产业兴村之路。截至目前,全区80%以上的乡镇均形成了1至2个特色主导产业。

“这里有什么优势?”“这里靠什么蓄力?”“这里的群众需要什么?”连环“三问”贯穿了湟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每一个环节。

湟中区依托李家山镇深厚的菌菇产销基础,整合乡村振兴资金4400万元实施李家山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注册“云谷农稷”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推动高原食用菌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优势的食用菌产业强镇。

湟中区依托协作之力,打造青海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牢牢把握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统筹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央衔接补助资金等1.2亿元在西堡镇打造大型绿色生态牧场,与湟中互邦乳制品加工企业建立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积极推动南京卫岗乳业在西堡镇成立“江苏奶业产业研究院湟中分院”,提升项目综合收益。

湟中区遵循“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努力在深入贯彻“两山”理念中找准湟中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深挖群加乡独特森林景观资源,主打林下特色养殖和生态休闲旅游,集群化实施梅花鹿养殖基地、羊肚菌种植基地、“云上群加”太空舱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路走、一路看,湟中区绘制的特色产业“画卷”愈发精彩。

在采访中,提起湟中区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莫彧功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就是要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扎根于乡“土”,形成规模落笔在“产”,最后将重点放在“特”字上面,这才能达到乡村振兴中“串珠成链”的效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莫彧功表示。

近年来,湟中区牢固树立“立足优势谋发展,因地制宜强产业”的鲜明导向,依托乡村振兴国有投资有限公司,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差异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有效提升全区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发展韧劲。依托“一核两群七区九点”全域旅游格局,推广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相继开发乡趣卡阳、千紫缘、上山庄花海、盘道花田、慕容古寨、印象云谷川等景区,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务工500余人,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通过农家乐、特色种植、售卖农副产品等形式,间接带动脱贫户增收。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着力点,拦隆口镇和海子沟乡以马铃薯种植产业为基础,建设马铃薯精深加工生产线。鲁沙尔镇以银铜器加工产业为支撑,打造阳坡村手工艺品加工作坊,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有种有养有加工,发展产品商品工艺品的理念,围绕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储藏、市场销售等环节,重点突出产业链延伸,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实现全链条增值,紧扣蔬菜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主线,实施拦隆口镇蔬菜包装加工产业发展项目和田家寨镇坪台村蔬菜加工厂建设项目,促进蔬菜加工模式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施多巴镇玉拉现代农业项目和西堡镇山野菜加工项目,多巴镇玉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借助东西协作人才帮扶,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育苗产业;依托甘河工业园区优势,建设甘河滩汽修厂,项目建成后通过商铺租赁、入股分红、吸纳务工等方式带动甘河等14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增收;针对当前装修板材市场前景,实施土门关乡年坝村板材生产建设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参与务工等方式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稳定增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产业兴,乡村兴!一个有颜值、有产业、有底蕴、有活力的湟中区正在缓缓走来。

(责任发布:赵玉冰)